不同類型汽車的內部結構有何顯著差異?
不同類型汽車的內部結構差異顯著。
比如非承載式車身,發(fā)動機、傳動系統(tǒng)、車身總成固定在剛性車架上,底盤強度高,抗顛簸好,即便車輪受力不均,車架承受也不會讓車身變形,多應用于越野車等。
承載式車身則整個車身一體,發(fā)動機等部件裝在車身上,平直行駛平穩(wěn),噪聲小、重量輕,常見于轎車。
日系車和德系車內部結構也有不同,像雷凌前杠預留線束插頭,雖在低配車上無用但增加了成本;寶馬新 3 系用尼龍帶固定泡沫緩沖層等。
發(fā)動機結構種類多樣,如氣缸數(shù)并非越多越好,過多會增加復雜度和成本。
V 型發(fā)動機高度和長度減少,滿足空氣動力學,但要用兩個氣缸蓋。
W 型發(fā)動機曲軸更短、重量輕,但寬度增大且結構復雜。
水平對置發(fā)動機能抵消振動,重心低,動力輸出軸與傳動軸方向一致,但結構復雜,維修難。
汽車的進氣門通常比排氣門大,是因為進氣靠真空吸入,排氣靠擠壓推出,為獲更多進氣,進氣門需更大。
氣門數(shù)也不宜過多,常見每個氣缸 4 個氣門。
發(fā)動機可變氣門技術很重要,氣門正時決定氣門開啟和關閉時刻,為保證發(fā)動機有效運作,進氣門和排氣門需提前開啟、延遲關閉。
可變氣門正時能根據(jù)轉速和工況調節(jié),可變氣門升程則能改變進氣量。
如豐田 VVT-i、本田 i-VTEC、寶馬 Valvetronic、奧迪 AVS 等可變氣門系統(tǒng)各有特點。
發(fā)動機缸內直噴直接將燃油噴入缸內,霧化混合效率高,燃燒充分,降低油耗,提高動力。
均質燃燒是普通燃燒方式,混合氣空燃比相同,燃燒均勻。
分層燃燒混合氣空燃比不同,火花塞附近濃度高,可節(jié)省燃油。
實現(xiàn)分層燃燒需 ECU 控制兩次噴油。
發(fā)動機渦輪增壓利用廢氣帶動渦輪壓縮進氣,提高功率和扭矩。
渦輪增壓器分渦輪機和壓縮機,廢氣沖擊渦輪帶動壓縮機。
機械增壓由曲軸帶動,低轉速扭矩出色,但高速時損耗大。
雙增壓發(fā)動機結合兩者優(yōu)勢,如寶馬 3.0L 直列六缸發(fā)動機采用雙渦輪增壓,減少渦輪遲滯。
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中,機油存于油底殼,運轉時帶動機油泵將機油壓送至各部位,潤滑后回油底殼,雜質由濾清器過濾,需定期更換機油機濾。
冷卻系統(tǒng)通過水泵使冷卻液在散熱器中冷卻,再回到水套,節(jié)溫器控制大小循環(huán),保證發(fā)動機適宜溫度。
柴油機和汽油機有諸多不同,如噴射、點火方式和壓縮比。
轉子發(fā)動機通過三角活塞在氣缸內旋轉運動,每個行程活塞旋轉一次就做功一次。
混合動力汽車利用燃油發(fā)動機和電動機共同提供動力,分為強混合動力和輕混合動力。
手動變速器通過不同大小齒輪組合變速,有改變傳動比、實現(xiàn)倒車和中斷動力傳遞的作用。
自動變速器有液力自動變速器、機械無級自動變速器、雙離合器變速器等,工作原理各異。
傳動系統(tǒng)中,動力經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主減速器、差速器、半軸傳遞到驅動輪,布置形式有前置前驅、前置后驅、后置后驅、中置后驅,離合器和萬向節(jié)起重要作用。
差速器使驅動輪有速度差,防止干涉,轉彎時行星齒輪自轉吸收阻力差。
限滑差速器通過摩擦片分配動力,托森差速器純機械工作,調節(jié)扭矩分配。
四輪驅動汽車提高通過性和安全性,分時四驅、適時四驅、全時四驅各有特點。
懸掛系統(tǒng)中,麥弗遜式懸掛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但抗側傾和制動點頭能力弱。
雙叉臂式懸掛強度高,抑制側傾和制動點頭好,但占用空間大。
扭轉梁式懸掛屬半獨立式,舒適性稍差。
多連桿懸掛操控性出色但成本高。
空氣懸掛可調節(jié)硬度和彈性系數(shù)。
轉向系統(tǒng)中,助力轉向分液壓助力和電動助力,液壓助力又分機械式和電子式,電動助力有對轉向柱和轉向拉桿施加助力兩種方式。
制動系統(tǒng)由供能、控制、傳動和制動器等部分組成,鼓式制動器在封閉環(huán)境工作,制動力高,盤式制動器散熱好,通風制動盤和陶瓷制動盤進一步提升制動效能,緊急制動輔助系統(tǒng)和 ABS、ESP 保障行車安全。
車身結構方面,非承載式車身有大梁,底盤強度高,承載式車身一體成型,各有優(yōu)劣,車身采用不同材料,車門防撞梁防護側面撞擊,潰縮吸能和沖力轉移保護駕乘人員。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