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一汽奧迪在上海國際車展上以“油馳電掣,盡在奧迪”為主題,推出了包括A5L、Q5L、A6L e-tron和Q6L e-tron在內的五款新車型。這些車型不僅展現(xiàn)了奧迪在燃油車智能化和電動車安全方面的突破,還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能源形式并不限制智能化的發(fā)展。奧迪通過“油電同智”戰(zhàn)略,為豪華出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打破了傳統(tǒng)的能源形式壁壘。

平臺化架構打破能源形式枷鎖
“伴隨Q6L e-tron家族和A6L e-tron的投放,標志著中國豪華電動汽車在經歷‘1.0油改電的探索破局期’到‘2.0創(chuàng)新突破的多元競逐期’之后,正式邁入了‘3.0高品質安全與科技的躍遷發(fā)展期’?!敝袊黄h委常委、副總經理兼一汽-大眾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彬的這一論斷背后,是PPC與PPE兩大平臺的技術共性與差異化布局,即燃油車的智能化反攻和電動車的安全升維。
PPC平臺首次讓燃油車獲得與電車同源的智能化能力。其搭載的E3 1.2電子電氣架構采用域控制器設計,支持千兆以太網傳輸,并且擁有等同電車的算力。這一架構支撐了華為乾崑系統(tǒng)的落地:A5L和Q5L通過雙激光雷達與視覺融合感知方案,實現(xiàn)無圖L2級駕駛輔助,徹底打破“燃油車=智能化洼地”的行業(yè)偏見。動力層面,EA888 Evo5發(fā)動機應用VTG可變截面渦輪增壓技術,配合48V輕混系統(tǒng)支持純電泊車功能,讓燃油車在環(huán)保法規(guī)收緊下仍具生命力。
PPE平臺則展現(xiàn)了奧迪對電動化本質的思考。800V高壓架構、寧德時代107kWh電池組、雙電機四驅系統(tǒng),讓A6L e-tron實現(xiàn)770km CLTC續(xù)航與4.5秒破百的兼得。但更關鍵的是安全標準的重構,陳彬介紹道:“通過多種全新STP設計,防止熱失控,滿足工信部最新發(fā)布的電池安全新國標要求。”從電芯級氣凝膠隔離到系統(tǒng)級液冷冗余,奧迪用造車專家的嚴謹回應電動安全焦慮。

從物理空間到場景體驗的本土化升維
自1999年奧迪A6(C5)開創(chuàng)“中國加長”先河,一汽奧迪始終深諳本土化不是簡單適配,而是需求預判。如今,這種洞察從物理空間延伸至全場景體驗,實現(xiàn)燃油車的“第三空間”革命和電動車的身份認同重構。
A5L以2969mm軸距實現(xiàn)C級車空間表現(xiàn),卻未犧牲奧迪標志性的運動比例。其座艙內,14.5英寸曲面OLED屏與10.9英寸主動隱私副駕屏構成“以人為中心”的數(shù)字舞臺,搭配同級唯一交互式氛圍燈和最大面積W-HUD,將科技交互轉化為情感共鳴。更顛覆的是,9段式智能天幕通過102顆RGB LED實現(xiàn)星空頂效果,這種對儀式感的雕琢,直擊中國用戶對“移動會客廳”的期待。
Q6L e-tron家族將本土化推向新維度。軸距較海外版增加105mm至2995mm,二排腿部空間達到商務車水準;中國市場專屬的sphere前臉設計、可點亮四環(huán)Logo、8種動態(tài)燈光簽名,這些設計不僅是美學表達,更是對“中國專屬”的身份賦能。而在A6L e-tron上,電子外后視鏡與AR-HUD的組合,則用創(chuàng)新技術解決實際痛點——例如狹窄路段盲區(qū)監(jiān)測精度提升40%。
從結構防護到系統(tǒng)預判的雙重進化
“全車配置2個激光雷達、5-6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以及11個攝像頭,通過技術冗余全面保障客戶駕乘安全?!标惐虻慕榻B揭示了奧迪對安全的定義:既要傳承百年機械安全基因,更要建立智能化時代的系統(tǒng)性防護。

首先要說的便是機械安全的極致化,PPE平臺車型采用與保時捷共研的鋁鋼混合車身,關鍵部位抗拉強度達2000MPa;電池包通過16道橫縱梁形成立體籠式防護,側碰承載力較行業(yè)標準提升30%。燃油車領域,Q5L搭載的iBR5線控制動系統(tǒng),通過電機直驅制動液,較傳統(tǒng)真空泵方案縮短60%響應時間,在麋鹿測試中實現(xiàn)70km/h穩(wěn)定通過。
其次則是實現(xiàn)智能化安全的前瞻布局,華為乾崑系統(tǒng)在A6L e-tron上實現(xiàn)16種主動避險場景覆蓋,例如識別200米外路面散落物并提前調整扭矩分配。更具突破性的是Q5L的第二代數(shù)字OLED尾燈:當后車快速接近時,尾燈自動顯示三角警告標志,將被動防護升級為車際協(xié)同。這種“溝通式安全”或將改寫行業(yè)標準。
最后則還包括了電池安全的化學級管控,PPE平臺采用寧德時代NCM811電芯,通過“三明治”液冷板與氣凝膠隔離層實現(xiàn)電芯間物理隔絕;BMS系統(tǒng)監(jiān)測精度達±2mV,較行業(yè)常規(guī)±5mV提升150%?!皧W迪電池系統(tǒng)必須通過48項國標測試+16項專屬實驗”,包括8小時海水浸泡、15分鐘明火炙烤等極端驗證,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標準,正是奧迪對“安全天花板”的定義。
長期主義者的體系化破局
當新勢力用“顛覆”制造焦慮時,奧迪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可持續(xù)的道路——用體系化能力實現(xiàn)油電平權。這種戰(zhàn)略看似保守,卻暗含對產業(yè)規(guī)律的敬畏。

2024年中國豪華車市場中,燃油車仍占58%份額,但用戶對智能化的需求滲透率超90%。奧迪的“油電同智”恰好切中矛盾:通過E3架構讓燃油車獲得華為乾崑系統(tǒng),通過PPE平臺讓電動車繼承奧迪操控基因。這種雙向賦能,既避免了對存量用戶的背叛,又為增量市場建立技術信任。
與華為、寧德時代的合作絕非簡單采購。華為針對奧迪縱置平臺特性優(yōu)化感知算法,使A5L的無圖NOA在隧道定位丟失率降低至0.5%;寧德時代為PPE平臺定向開發(fā)的高鎳811電池,循環(huán)壽命突破2,000次。這種從電子架構到化學體系的聯(lián)合研發(fā),正是傳統(tǒng)豪華品牌難以復制的護城河。
“一汽奧迪將于2025年實現(xiàn)累計交付突破1,000萬輛”,這個數(shù)字不僅是市場地位的印證,更揭示了奧迪戰(zhàn)略的本質——用體系化能力對抗行業(yè)波動,用長期主義穿越技術周期。
豪華的本質,是對人性的持續(xù)回應
37年前,奧迪用加長軸距定義“本土化”;37年后,當行業(yè)陷入技術路線之爭時,奧迪再次給出答案——真正的豪華從不在油電之爭,而在于能否持續(xù)回應人的本質需求。無論是燃油車上的“云感座椅”,還是電動車上的“可調光天幕”,這些創(chuàng)新始終圍繞一個原點:讓技術服務于生活,而非制造焦慮。

無論是燃油版A5L、Q5L還是純電版A6L e-tron、Q6L e-tron,每款車型都代表了當前最前沿的技術成果。而這些成就的背后,則是奧迪對于品質不懈追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