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電影《流浪地球》里的一句臺詞,詮釋了汽車安全的重要性。確實,為了讓駕乘者安全、安心,各大車企對車輛的研發(fā)設計也做足了嚴密的安全保障。
燃油車如此,電動車更是如此。

隨著電動車的市場普及,各種各樣的優(yōu)惠層出不窮,尤其是續(xù)航和充電這兩項短板在近些年逐漸快被補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了去擁抱電動車。還處于“新興”階段的電動車,其安全性如何,自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畢竟無論是在技術沉淀或是生產方面,與足夠成熟的傳統(tǒng)燃油車相比,“后來者”的電動車總會免不了一些質疑。
那么和傳統(tǒng)燃油車相比,電動車的安全性真的會打折嗎?

首先要明確一下汽車安全的概念,其主要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兩個模塊。主動安全就不用說了,就是在發(fā)生在危險之前的安全保護措施,即“防患于未然”。被動安全就是車內的配置,如比較常見的車身、安全帶等,以及汽車的A柱、B柱、底盤等。
而電動車和燃油車最大的不同,就是車身結構上有很大的差異。

電動汽車因為電池板的存在,很多汽車廠家都會選擇把電池裝在汽車底盤的位置。一旦發(fā)生了碰撞,一般情況下都能夠保住電池不受到外力擠壓嚴重變形。而燃油車卻沒有這種保護的需求,所以在車身結構的設計和布局方面上,和電動汽車相比并不占據優(yōu)勢。
提到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汽車自燃現象是肯定繞不開的。然而單從數據上來看,我國燃油車發(fā)生的燃燒事故率為3.16/萬,而電動車僅為0.918/萬,平均下來,一萬輛燃油車中發(fā)生燃燒的車輛為3臺,電動汽車卻不足1臺。
所以說,不能直接否定電動汽車安全性的優(yōu)勢,但也不能忽略其不足。

目前市場上的電動車型可以分為兩大類,微改車型和全新研發(fā)的車型,在安全性上,這兩類車型相差甚遠。
微改車型,顧名思義,舊款車型稍微改動一下就推向市場的車型,具有開發(fā)周期短、開發(fā)標準低、技術積累弱的特點。其目的可能主要是為了補貼或積分。這類電動車在安全性上一般都差于傳統(tǒng)燃油車。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某些老牌電動車企旗下的微改車型,憑借著自身深厚的三電技術積累,高于市場標準的測試標準,一般很少會出現和三電相關的安全事故。
另一種就是完全新開發(fā)的電動汽車平臺,嚴格遵循正規(guī)流程開發(fā),無論是開發(fā)周期或是開發(fā)標準,都以燃油車為標準,甚至更高的電動汽車。這類電動汽車,在安全性上,也可以說從被動安全的角度來看,可能要遠強于傳統(tǒng)燃油車。
當然這也不是說所有新開發(fā)全新研發(fā)的電動汽車都是好的,現在生產電動汽車的車企太多,有些新涌出來的造車新勢力可能還需要時間的認證。

所以說,對于安全性這個問題還是要辯證性地去看待。電動車作為新技術,的確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以及新的問題。畢竟科技發(fā)展的路上永遠都是充滿未知的。
不過好的地方是,隨著近些年電動車的普及,各方面技術已越發(fā)成熟。當下電動技術對于車輛安全性的影響也完全可以接受,同時我們也應該客觀地關注這些影響,并認識、理解這些技術的進步。畢竟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說電動汽車是未來的大趨勢,也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