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交通事故認定 交通事故認定有哪些原則
1.什么是交通事故鑒定?
交通事故認定是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根據(jù)交通事故現(xiàn)場勘驗、檢查、調(diào)查和有關檢驗鑒定結論,對當事人的基本事實、原因和責任所作出的具體認定。公安機關有處理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人力和經(jīng)驗,公安機關可以現(xiàn)場處理糾紛,有利于及時解決糾紛,方便群眾,降低訴訟成本。
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責任認定,實際上是對交通事故因果關系的分析,是對交通事故原因的確認。要避免將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責任認定簡單等同于民事責任的分擔,要將其作為認定當事人責任或受害人過錯的重要證據(jù)。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jù)交通事故當事人對交通事故發(fā)生的行為和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必須依法確認當事人的法律義務;依法確認各方法律義務的優(yōu)先原則;確認交通事故中各方行為的作用和過錯的嚴重程度;根據(jù)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和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不同的交通事故責任。交通事故認定應遵循行為責任原則、因果關系原則、通行權原則和安全性原則。
二、交通事故認定的原則是什么?
(一)行為責任原則
如果一方要對交通事故負責,那一定是其行為造成的,沒有實施行為的一方不會對事故負責。交通事故鑒定是確定當事人行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的技術鑒定。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應當實事求是地表述當事人的行為在事故中的作用,不考慮法律責任。其中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jù)當事人的行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和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過錯認定的原則。當事人的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即因果行為在事故中的作用;故障的嚴重程度。過錯的嚴重程度基于當事人的行為。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首先要看當事人的行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再確定行為的過錯嚴重程度。
(2)因果性原則
根據(jù)《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必須認定哪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了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至于那些在事故中起作用的行為,只有那些與事故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行為才起作用。
1.因果關系原則。當事人是否有違法行為,肯定在事故中起了作用。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與其在事故中的作用不成比例。有些行為并不違法,但在事故中也起了作用。有些違法行為很嚴重,但在事故中沒有起到作用。該行為與事故的發(fā)生沒有因果關系,也不加重事故后果。同樣,交通事故當事人的一些違法行為也不一定是事故發(fā)生的原因。確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其行為必須與事故有因果關系。交通事故鑒定是技術鑒定。在確定行為與事故的因果關系時,只需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實際屬于事故原因即可。事實上,我們可以借鑒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采用必要條件規(guī)則。根據(jù)必要條件規(guī)則,所有構成后果發(fā)生的必要條件的條件都是事實原因。
檢驗方法如下:
第一,如果沒有檢驗方法,即如果沒有行為人的行為,仍然會發(fā)生交通事故和損害結果,行為人的行為不是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行為或事件,就不會有危害事實。行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發(fā)生的必要條件,一切作為損害事實發(fā)生的必要條件的行為或事件,都是事實因果關系的原因。
二是排除法,即如果將行為人的行為從交通事故事實中排除,事故仍會按照原來的因果順序和方式發(fā)生,行為人的行為與事故的發(fā)生和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反之,則構成事實原因。
三是替代法,即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改變?yōu)闊o過錯行為,或者其不作為改變?yōu)檫m當行為,仍會發(fā)生交通事故和損害結果,則行為人的原行為不是事故原因;反之,則構成事實原因。必要條件規(guī)則最明顯的缺點是,即使行為沒有發(fā)生,結果無論如何都會發(fā)生,所以行為不是結果的事實原因。這源于追因逐果的思維邏輯。
第四,因果關系的推定規(guī)則。在某些情況下,通常的規(guī)則不能用于證明事實因果關系,法律規(guī)定了特殊的確定規(guī)則,包括因果關系的推定規(guī)則。這一規(guī)則要求責任人證明他所負責的行為或事件不是損害的原因。如果他不能證明,就認定他有事實……因果關系。該規(guī)則還采用了因果關系的推定規(guī)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認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jù)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機動車駕駛人已經(jīng)采取必要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除非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自己的故意造成的,否則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侵權人或者相關事件、行為的責任人承擔民事責任。
2.直接原因原則
人的行為是能夠造成交通事故和損害后果的真實因素,構成事實原因,即直接原因。交通事故鑒定作為一種技術鑒定,應當明確事故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鑒定只是證據(jù)之一。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應從技術角度認定直接行為人的責任,而不考慮相關法律責任人的事故責任。
(3)通行權原則
路權原則是區(qū)別對待的原則。車輛和行人應遵守交通信號;遇有交警現(xiàn)場指揮,交警應聽從指揮;在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應在確保安全和暢通的原則下進行交通。不同方式原則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交通參與者參與交通的基本原則。現(xiàn)代交通設施為所有交通參與者提供了他們自己的路線。行人,不同類型的非機動車,機動車都有自己的路線。但是在目前的交通環(huán)境下,絕對的專用道路是很少的,所以不可避免的要通過公路。在強調(diào)交通參與者各行其是的同時,也要規(guī)范交通參與者使用非其法定優(yōu)先的道路的行為,即通過道路通行的行為。在科學的管理制度下,交通參與者在使用非其法定優(yōu)先的道路時,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以確保安全。如何在交通事故認定中體現(xiàn)不同方式原則,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回避原則。
不同的方式需要交通參與者按照法律法規(guī)走自己的路。為了合理利用交通資源,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情況下,交通參與者可以借用本道路以外的道路。當然,法律法規(guī)明確禁止的除外,比如高速公路禁止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交通參與者經(jīng)過道路時,可能會與借用道路的本車道參與者發(fā)生沖突。為了保證安全,需要知道誰有義務主動預防沖突。道路避讓原則在調(diào)整交通行為和認定交通事故中仍應發(fā)揮規(guī)范作用。
2.行人在無交通信號控制的路段過馬路與機動車發(fā)生事故的特殊原則。
既然已經(jīng)確定了道路避讓原則,那么認定這類事故的思路就有了一定的概念,就是道路通行的人要比經(jīng)過這條道路的人承擔更多的安全義務。
(4)安全原則
1.合理回避原則。交通事故的形式千變?nèi)f化,原因多種多樣。交通參與者在享有通行權的同時,如果他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通行權,必須合理避讓,主動維護安全。如果發(fā)生交通事故,應該如何分析事故雙方的行為所起到的作用?責任劃分是先確定一方違反了通行的規(guī)定,再分析另一方如何處理。然后以事故發(fā)生時雙方是否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來衡量雙方行為的作用,劃分責任。
一是一方有過錯,其行為影響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這是適用合理回避原則的基本條件。如果一方?jīng)]有過錯或者即使有過錯,其行為也不影響另一方的交通安全,則不適用該原則。
第二,在安全上受到阻礙的一方,本應發(fā)現(xiàn)危險的存在,卻沒有。作為交通參與者未盡到一般注意義務,在盡到一般注意義務后能夠發(fā)現(xiàn)危險的,視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否則,他們將被視為沒有發(fā)現(xiàn)它。
三是受阻方已經(jīng)履行了與其身份相符的義務,能夠采取有效的規(guī)避措施,但未采取或者未能采取正確措施。如果受阻方已經(jīng)履行了與其地位相適應的一般義務,并且能夠采取正確措施但沒有這樣做,則適用這一原則,反之亦然。
第四,受阻方雖有條件采取措施避讓受阻方,但其采取的措施不妨礙第三人的交通安全。如果會對正常參與交通的第三方造成危險,則不適用該原則。一般來說,按照不同方式的原則劃分事故責任是相對簡單的,因為這類事故中車輛的道路痕跡和停放位置通常能相對客觀地反映當事人的行為。根據(jù)合理回避原則,很難獲得直接證據(jù)。雖然大多數(shù)交通事故屬于民事侵權案件,但與其他民事侵權案件不同。交通事故多發(fā)生在動態(tài)運行中,交通事故中各方當事人的互動性強于其他民事侵權案件。為了使每個交通參與者樹立維護交通安全的意識,以合理避讓原則劃分交通事故責任是合理的。
2.合理操作原則。合理的操作原則是:為保證交通安全,交通參與者應主動杜絕一些法律法規(guī)沒有禁止,但可能存在隱患的行為。實施上述行為,造成交通事故的,承擔事故責任。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機動車駕駛人應當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按照操作規(guī)范安全、文明駕駛。首先,每個流量參與者在參與流量運營時,都有自己的運營習慣。有些習慣……給交通安全帶來隱患,法律無法列舉出參與交通時所有可能的行為。其次,法律再完善,也很難做到所有交通行為無一遺漏。法律實施后,社會上會出現(xiàn)新的事物參與道路交通運行,這些新的事物可能會對交通安全造成隱患。適用合理操作原則確定交通事故責任,應重點關注雖不違法但存在交通過錯的行為。
(5)結果責任原則。人的行為雖然沒有造成交通事故,但加重了事故后果,應當承擔事故責任,即結果責任原則。確定這一原則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技術鑒定的客觀性。從技術角度看,交通事故的原因可分為發(fā)生原因和結果原因兩種,二者共同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結果。嚴格來說,這兩種原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原因是打破交通平衡環(huán)境的主動,有一定的主動性。原因是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造成結果的因素具有一定的被動性。這兩種原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時一種原因同時包含發(fā)生因素和結果因素。比如貨車超載運輸硫酸,車輛轉彎時,由于車輛超載,司機無法有效控制,導致車輛占用對面車道,與對面車輛相撞。這時候過載就是原因了。由于車輛超載,捆綁不牢,硫酸罐落地破碎,硫酸泄漏腐蝕車輛和路面。這里的結果就是過載。一般來說,原因的作用大于結果的作用,但是】事故中原因和結果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事故中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在充分調(diào)查取證的情況下綜合考慮。交通事故鑒定是全面、客觀反映交通事故原因的技術鑒定,應當客觀、科學、公正地表述交通事故原因。作為證據(jù),當事人的過錯客觀上造成了事故的后果或者是造成后果的原因之一,有過錯的當事人應當承擔事故責任。
第二,增強交通參與者維護交通安全的意識。交通環(huán)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tǒng),交通參與者是其子系統(tǒng)。為了維持大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子系統(tǒng)必須正常運行,這就要求每一個交通參與者都要自覺遵守交通法律法規(guī)。任何違反交通法規(guī)的行為,都存在影響交通環(huán)境正常運行、導致交通事故的隱患。為了確保交通安全,任何人在參與交通時都應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同時,對于違反交通法規(guī),其違法行為是加重事故后果的原因的違反者,要認定事故責任。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經(jīng)過調(diào)查,在認定當事人過錯時,應當根據(jù)當事人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在造成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及其行為的嚴重程度,注意以下兩點:
(1)應強調(diào)駕駛人的職業(yè)注意義務,避免對行人和非駕駛人的苛刻要求,在精神和身體上給他們留下適度的自由空。在判斷駕駛人的責任時,不僅要看其是否違反規(guī)定(不違反規(guī)定不代表其盡到注意義務),還要看其是否遵守一般的安全義務,因為任何制定的交通規(guī)則都不能完全概括真實交通的復雜情況;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
-
1外觀全面煥新 實拍廣汽本田新款雅閣
- 2極氪全尺寸SUV定名極氪9X 將于4月上海車展首發(fā)
- 3換裝第五代發(fā)動機 上汽大眾途昂Pro售26.99-31.99萬元
- 4售10.98萬起 零跑B10開啟預售 全系標配智駕 純電續(xù)航最高600km
- 5多種座位布局/805km續(xù)航 吉利銀河翼真L380正式上市 售29.99萬元起
- 6沃爾沃新款XC90有望上海車展上市 采用全新家族設計語言
- 2極氪全尺寸SUV定名極氪9X 將于4月上海車展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