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通用。
汽車剎車盤俗稱剎車碟,它像一塊大餅一樣是圓的。剎車的時候通過剎車分泵里面的活塞給剎車片施加壓力,然后剎車片跟剎車碟摩擦從而實現剎車。
可是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汽車的剎車碟都是前輪的要比后輪的面積大,就連剎車片也是前面的剎車片要比后面的大呢?
前剎車盤
這里面的學問其實挺多的,因為每當行駛途中需要踩剎車的時候,由于車子受慣性的影響,車頭部分會往下壓,車尾部分會往上翹起,從而前面輪胎受的力度會增大,這時候前面輪胎就需要比后面更大的制動力才能是車子迅速平穩(wěn)的停下來
后剎車盤
緊急剎車的時候,由于車身前部分是受力往地面壓下去了,后輪就會往上抬起,這時候后輪跟地面的接觸受力程度,也就是抓地力沒前輪那么大,所以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制動力度了。
我們知道車輛的所有重量一般都是通過四個車輪和地面接觸的,一般的汽車設計是盡可能把前后的重量按50:50分配的,當然很多車并不能做到絕對的平分,一般的前置前驅是60:40,前置后驅接近50:50。
當汽車開動時,車身的重心就開始產生變化而發(fā)生轉移了。在坐車時會感覺有明顯的推背感,減速時身體會向前沖,轉向時身體會向反方向擺動。其實可以比較簡單的理解,起步時,重力因車輛向前突然運動而向后轉移,由原來的60:40轉變成50:50,或者更高(視乎車輛起步的加速度)。當車輛剎車時,同樣因為車輛的慣性,使重力向前轉移,由原來的60:40變成70:30或者更高(不計剎速度)。
車輛絕大部分時間是向前行駛的,所以剎車時絕大部分時候的重力轉移是由后至前的,這就決定了車輛的前輪剎車系統(tǒng)一定要比后輪強大,這樣才能使車輛在需要制動的時候能有效的把車輛停下來。
如何讓前輪獲得更大的制動力?
1、加大剎車盤
首先可能有人會認為加大剎車盤是為了增加摩擦的面積,摩擦力大了,剎車效果好。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增大剎車盤直徑實際是為了增加力矩。研究旋轉的物體,是要研究力矩,而不是像平移物體那樣只研究其所受的“力”。
比如,我們要讓一扇門以固定速度勻速轉動,當推門的手越接近門轉軸的時候,推門所需的力就越大。而離門轉軸越遠的地方則越省力。因為離轉軸越遠,力臂就越長。力矩等于力乘以力臂,在施加同樣力的情況下,擁有更長的力臂意味著擁有更大的力矩。
同樣道理,我們要讓一個勻速轉動的物體停下來,在離中心最遠的地方可以使最小的力讓其停下來。
增大剎車盤直徑能增加剎車皮到旋轉中心的距離,也就是增大了力臂,從而增大剎車力矩。在剎車卡鉗施加的制動力以及剎車片摩擦系數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剎車盤直徑能縮短剎車距離。
2、多活塞卡鉗
我們知道剎車工作的原理是:踩下剎車踏板,向剎車總泵中的剎車油施加壓力,液體將壓力通過管路傳遞到每個車輪剎車卡鉗的活塞上,活塞驅動剎車片夾緊剎車盤,從而產生巨大摩擦力令車輛減速。
在多活塞卡鉗上,由于采用多個活塞,而每個活塞都有制動液推動,這樣讓施加于制動皮的壓力也同時增大,配合較大的剎車皮就能加大制動力。
多活塞卡鉗上的活塞大多按照大中小的順序排列,大小不一的活塞讓制動的力道與剎車皮的磨耗更為平均,制動性更佳。在制動的時候能達到很好的制動線性效果,減小制動突兀感,大腳制動時,卻隨即奉上強橫制動力度使對應車輛應聲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