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車型沒有后防撞梁,但不只是部分日系,其它車型也有;有的是以后防撞觸點替代防撞梁,有的保險杠里面就是連接底盤的隔板。那么,是不是汽車設計專家都不了解汽車安全,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人們普遍對汽車安全認識比較膚淺,加之許多自重較大車型又都有后防撞梁,所以,不少朋友把沒有后防撞梁的車稱為“偷工減料”或“不顧安全”。其實,問題沒有這么簡單,有的所謂“試驗室”也經常在做誤導宣傳。汽車安全不是汽車車身抗撞或受損問題,而是使用過程中的人員安全。小刮小碰一般不傷人,也無所謂安全所言;但中度以上碰撞將威脅到人員安全;汽車的安全必須圍繞著人員安全做文章,畢竟人比車重要許多。為什么跳高運動員要落入海棉墊子?為什么保護高空墮落人員須使用氣墊?主要是“延長人體受能時間”,通過“緩沖”保護人體。這樣一個簡單的原理用于汽車碰撞上,就是要有效的降低慣性能量作用于人體;氣囊和安全帶以及座椅背都可在汽車碰撞時減少人體撞擊。既然不軟不硬的吸能裝置可以保護人體,那么汽車車身的前、側、后吸能區(qū)就不能“過硬”,當然,汽車車身的載員框架A、B、C柱和底盤中部以及車頂也不能“過軟”。以同等強度能量撞擊以下4車后部,結果及分析:自重大且無后防撞梁。由于自重大,靜止慣性大,車輛向前撞出距離較短,車體損毀較嚴重。自重小且有后防撞梁。由于自重小,靜止慣性小,裝有防撞梁致使防撞梁本身和車體變形吸收能量小,撞擊動能由防撞梁直接傳遞到更加堅固的車底板縱梁,車輛向前撞出速度、距離非常大,因為動能基本上都被轉化成了車輛向前的動能,人頭部、頸部的加速度“差值”非常大,人員將受到更重的傷害。自重大且有后防撞梁。由于自重大,可以令防撞梁在撞擊中發(fā)生變形從而緩沖。但必須在吸能和被撞出距離上作出均衡,所以最佳方案是設計具有一定吸能作用的后防撞梁。再輔以適當的緩沖裝置,常見的作法就是在防撞梁外面加裝一塊泡沫。結果是后部損毀和假人頭部、頸部的加速度“差值”比較適中且均衡,對人和車的保護相對也均衡。自重小且無后防撞梁。由于自重小,后撞所產生的動能作用在了后防撞觸點與底板縱梁構成的柔性組合,雖然車后部受到一定損傷,卻減小了人的頸椎受力。故此這樣的車后部不安裝剛性防撞梁,全部做緩沖設計處理,最大限度減少撞擊后對人體的傷害。各種車輛達成碰撞試驗成績合格的設計方案不同,以“后防撞梁”來區(qū)分設計年份較新近的車輛且碰撞成績較好的車型,大體可看出重量大的車與重量輕的車是不同的設計方案。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汽車后撞應該針對車身結構和自重情況進行合理設計,絕不是一個加不加后防撞梁這么簡單的問題。有些朋友輕信錯誤引導,自行制作、加裝“后防撞梁”,由此構成了許多不可預見的導致人員傷亡的潛在危機。人命關天,要對汽車安全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千萬不能只看鋼板厚簿或有無后防撞梁。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