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汽車圈最令人唏噓的消息,莫過于一連串電動汽車項目的 "死亡通知"。從本田取消 2026 年上市的五座及七座電動 SUV,到沃爾沃放棄 2030 年全面電動化的誓言,再到蘋果塵封十年的 "泰坦計劃" 徹底擱淺,《連線》雜志列出的這份 "陣亡名單",像一面棱鏡折射出全球汽車業(yè)的集體焦慮。


退潮的信號:從激進擴張到緊急剎車
五年前,當特斯拉市值一路飆升時,傳統(tǒng)車企們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鍵。奔馳、沃爾沃喊出 "2030 年全電動" 的豪言,通用汽車將目標定在 2035 年,整個行業(yè)陷入 "不電動即死亡" 的集體亢奮。但如今,這份狂熱正在退去 —— 福特砍掉三排座電動 SUV 項目,轉而加碼混合動力;梅賽德斯放棄 2028 年推出的全新電動平臺,繼續(xù)打磨現(xiàn)有技術;連超跑品牌瑪莎拉蒂都坦言,客戶 "還沒準備好擁抱電動化"。

這種轉變背后,是冰冷的市場現(xiàn)實。咨詢公司艾睿鉑將 2030 年電動車銷售預期下調 46%,折射出需求端的降溫。更關鍵的是,美國政府政策的急轉彎讓車企措手不及:一邊是共和黨法案突然終止對電動車的扶持,一邊是關稅政策打亂全球供應鏈。當政策紅利消失、市場增速放緩,那些基于樂觀預期制定的計劃,自然成了最先被砍掉的成本項。
轉型的真相:不是撤退,而是洗牌

但將這些取消計劃簡單解讀為 "電動化退潮",顯然失之偏頗。在我看來,這更像是行業(yè)從 "野蠻生長" 進入 "理性深耕" 的必經(jīng)階段。
那些被淘汰的項目,大多暴露了深層問題:蘋果汽車十年未果,根源在于科技公司對制造業(yè)的認知盲區(qū);菲斯克 Pear 的夭折,印證了新勢力在資金鏈上的脆弱;奔馳放棄新平臺,實則是對 EQS/EQE 銷售不及預期的及時止損。這些案例與其說是電動化的失敗,不如說是商業(yè)規(guī)律的正常篩選 —— 就像上世紀初汽車取代馬車的過程中,無數(shù)早期品牌被淘汰,最終留下的才是真正適應時代的玩家。
更值得關注的是,車企們并非全盤放棄,而是在調整策略。本田雖然砍掉兩款 SUV,卻堅持推進 "0 系列" 電動轎車;日產(chǎn)停掉電動轎車后,轉頭開發(fā)更受歡迎的電動 SUV;通用汽車雖然推遲別克電動車型,卻并未停止電池技術研發(fā)。這種 "有所為有所不為",恰恰體現(xiàn)了行業(yè)從盲目跟風到精準布局的成熟。
未來的啟示:慢下來,才能走得更遠

這場調整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或許是對 "轉型速度" 的重新思考。中國車企能在兩年內(nèi)將概念車落地,這種靈活性值得學習,但傳統(tǒng)車企五年磨一劍的技術沉淀同樣可貴。當市場從 "政策驅動" 轉向 "需求驅動",真正的競爭力不在于誰喊出更激進的口號,而在于能否平衡技術突破、成本控制與用戶體驗。
對于消費者而言,短期的項目調整未必是壞事。那些被匆忙推向市場的 "半成品" 少了,經(jīng)過充分打磨的產(chǎn)品才會更多。就像網(wǎng)友在評論中說的:"電動車的成本優(yōu)勢終究會體現(xiàn)在長期使用中",當行業(yè)褪去浮躁,真正惠及用戶的技術創(chuàng)新才會浮出水面。
潮水退去時,我們不必為擱淺的船只惋惜。因為真正的航行,從來不是靠浪頭的推力,而是靠掌舵者對方向的堅定把握。汽車業(yè)的電動化轉型,或許正需要這樣一次 "減速換擋",才能在更穩(wěn)健的賽道上,駛向真正的未來。
